研学小岗村 弘扬沈浩精神

  • 来源:
  • 时间:2018年11月05日

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,我们新华小记者在学校门口集合,准备去一个熟悉又陌生,神秘又伟大的村庄——小岗村。为什么去小岗村呢?因为它是“大包干”的发源地。“大包干”不是在一起干活,而是分成一个个小组,这样一来,不仅提高了大家劳动的积极性,还改善了小岗村的生活质量。

走进小岗村,村上从前的茅草房已经重建成了小洋房,大家的生活也都步入了“小康”。如果不是参观了“大包干纪念馆”,我怎么也不肯相信眼前这个村子从前会是那么一贫如洗。

进入纪念馆内,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十八个红手印,这是在一份保证书上印着的,是小岗村中18位村民的希望,“大包干”就此成立。

“大包干”在1978年实行。那时的小岗村可是远近闻名的“三靠村”。那时候农民家徒四壁,他们吃不好,穿不好,住不好。后来又持续了三年的旱灾,村民们生活更加艰难,为了生存,有的村民不得不外出乞讨,即便如此,也没有阻挡小岗村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艰苦奋斗的勇气及智慧。

为了改变小岗村吃饭靠国家,生计靠贷款的现象,小岗村的百姓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,率先实行了“大包干”。“大包干”其实就是将“分田单干”这些明令禁止的字眼灵活巧妙地转变为“包干到户”。

“大包干”实行后,小岗村百姓生活水平蒸蒸日上,最后成为了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!

 小岗村能从最初穷困潦倒的“三靠村”到后来成为全国农村收入最高的村,这一巨大变化,各级党委和领导人功不可没,在带领小岗村致富时,不少人倒在了工作的前线上,沈浩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位。

沈浩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,他从小立志要为人民做贡献,带大家一起致富。沈浩小时候学习特别刻苦,他于1986年6月,在铜陵财经专科学校毕业,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

沈浩是安徽省财政派驻小岗村的选派干部,他带领村民们办工业、兴商贸、科学种田,以及市场经济的头脑发展种植、养殖和高效农业,发展农家乐生态旅游。在沈浩同志的带领下,2006年小岗村跻身2005年度“全国十大名村”。2007年初,小岗村被授予安徽省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。这些成就是沈浩同志带领村民们辛勤劳动拼搏进取换来的。不知不觉间到了2006年底,沈浩任职三年届满即将离开。小岗村村民们在挽留沈浩的申请书上按满了鲜红的手印,请求沈浩带领他们再干三年。沈浩同志再次舍弃与妻子,孩子和家里九旬的老人团聚的机会,留了下来。这一留,又是三年的默默苦干。2009年,任期又将期满。186名小岗村村民又在挽留沈浩的申请书上按下红手印。这一次上天让村民们的期望落空了,给他们带来的却是悲痛的失望。2009年11月6日,沈浩在小岗村临时租住的房子内去世,年仅46岁。这一次,沈浩永远的留在了小岗村,永远留在了人民心里。

小岗村在这样一位好书记的带领下,村风,村貌,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而这位好书记的旧居却是特别简单。一张不大的床,两把椅子,一个书桌,一个书架,书架上全是关于农业的书,仅此而已。

这次研学,使我受益匪浅,不仅开阔了视野,还增长了不少知识。特别是小岗村的大包干精神和沈浩精神,深深地触动了我。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学生,更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,刻苦学习,努力拼搏,将来成长为一名对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!

每每回想起小岗村研学,都会在心里告诉自己,坚持理想,加油!加油!(新华小记者  孙紫玉)


活动资讯
优秀稿件
联系我们
关注新华小记者关注新华小记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