参观冯友兰纪念馆有感

  • 来源:新华网
  • 时间:2017年11月13日

昨天,我又一次接到新华小记者唐河组委会的通知——参观冯友兰纪念馆。

今天早上七点五十分,我准时来到了冯友兰纪念馆。迎面映入眼帘的是广场上耸立的冯友兰先生半身雕像,上面写着“哲学泰斗冯友兰(1895-1990)”。

在解说员的带领下,我们新华小记者排着整齐的队伍,兴高采烈的进入馆内。我们首先进入冯氏家族遗物陈列室,共有两间展室。第一间屋子里陈列有冯友兰先生用过的茶杯、热水瓶、桌椅、箱子和旅行箱。第二间里面有床、沙发和衣服等,我深有感触,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,先生还能坚持读书,追求自己的哲学事业。随后我们参观了冯氏家族名流馆,了解到冯母吴清芝怎样用义方造就了“唐河三冯”。

通过参观体验采访冯友兰纪念馆,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,尤其是讲解员讲到的两个场景,我真是记忆犹新,难以忘怀。

第一个场景:难能可贵的家教家风——做什么都需将中文的基础打好

我曾在我父亲带回家的资料里看到“冯家安排的教学计划是先读《三字经》,再读四书五经,顺序是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和《诗经》、《书经》、《礼经》、《易经》、《春秋》。先生父亲冯台异深信,没有一个相当好的中文底子,干什么都不行,在先生父亲冯台异宦游武昌时,由于收入有限,没能力专门请教师,于是他们商定由妻子吴清芝在家教子女读书,由于教育有方(孩子们每背会一册书,“必煮鸡蛋两枚,或以铜元四枚,市五香牛肉一块,以奖励之”。),两年下来,友兰的《周易》、《礼记》、《左传》“包本”,景兰《诗经》、《书经》“包本”。

正是中文基础打的好,冯友兰先生成为国学大使,世界顶尖级的哲学家,冯景兰成为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,冯沅君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。

我们新华小记者一定要将中文的基础打好,要多读书以增进自己的知识面,多参加采访体验活动,多练笔力求写出好文章。

第二个场景:“清芝楼”蕴涵着对母亲的追忆。

冯友兰先生极为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,一九八五年,与前去拜访的唐河县祁仪乡乡长,在详谈了祁仪乡教育条件后,冯友兰面色沉重起来,说:“根基不固,枝叶难茂。教育不兴,国家难盛。”他当即表示,自己愿意拿出二万元捐给家乡办教育。乡长说:“新教学楼建成后,希望能用冯老您的名字命名。”冯友兰坚决推辞,他想了想说:“如果真要命名,那用我母亲的名字吧。她老人家知书达理,一生竭力提倡办学,发展教育,曾主持唐河女子学堂,特别重视女子上学,在那时难能可贵。我们兄妹能够成才,除了家乡的山水养育之外,没有母亲的教诲是根本不可能的。”他说,这样的命名,可以鼓励家乡出现更多像他母亲那样热心办教育的人。

写到这里,我不禁热泪满眶,长大也要这样报答母亲,报答社会。

(新华小记者 冯廒森)

活动资讯
优秀稿件
联系我们
关注新华小记者关注新华小记者